

三疑三探:一个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学模式
“我们现在的学校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好学生就是满肚皮都是问题的学生。”著名的“钱伟长之答”掷地有声,令人幡悟。
然而,从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到现代课堂的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是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摇身变成被动回答问题的机器,同新课程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相差较远。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看好”导学案,但导学案的实质是什么?只是将老师的“口头问”变成“书面问”,老师怎么问学生就必须怎么想怎么答,学生仍然是个被动解答问题的机器!
新课程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仅会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解决问题是实干家,能发现问题才是战略家。
那么,不出示自学提纲或不下发导学案,学生能提出本节需要探究的问题吗?鼓励学生肆无忌惮地质疑,难道不怕影响授课进度吗?此外,学生真能替代老师编测试题吗?……但这一切都是事实,而且已在河南省西峡县几百所中小学区域推进,他们通过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应用(自编自练)等简单的程序,使课堂真正动了起来,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提高,短短几年,该县教学质量由全市倒数第一变成正数第一;2011年全南阳市近千所初中进行综合评定排名,全市前三十名初中西峡县就占了14所;2012年西峡一高高考取得辉煌成绩:赵凯同学、赵怡然同学分别以683分、638分勇夺南阳市理科、文科状元;全市文理科前十名占7人,前20名占12人,4人升入北大,3人考入清华;1561名考生,一本进线444人,二本进线1093人,本科以上进线1486人……
另外西峡一高加大素质教育力度,在保证开足音体美等科目课程的同时,每星期增加两节创新课,2102年有312位同学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使大批同学获得了通往高校自主招生之路的通行证。
西峡模式突破了我国现阶段高中阶段课改的盲区,并开创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全面均衡发展的新模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中国教育》均以大篇幅予以报道,一百多家网站纷纷转载,先后有21个省份十几万人到西峡观摩考察。我国课程论专家、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专程到西峡县听了“三疑三探”课堂后说:“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超越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实质性的突破,是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典型。”
我国著名教育建模专家查有良教授认为:西峡的‘三疑三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质疑-探究”模式,是对“精讲-练习”模式的超越和发展,比较接近理想的教学过程;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有针对性的精讲,学生积极主动的练习、讨论、展示——这是有效教学的好模式。启发、质疑、探究、精讲、练习、讨论、展示、总结,这8个环节有机整合起来,可以创造优质教学的奇迹。当代名家魏书生亲自题词:“研究‘三疑三探’,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课堂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想让有创新力都不行!”这是某教育局局长走进西峡县的小学、初中、高中课堂后发表的感慨。
2011年底,北京师范大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专门成立课题组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性研究,并聘请查有良教授、朱洪秋博士、杨文普校长为特聘研究员,将在理论高度和操作角度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该教育模式,同时积极开展“研训行一体式”的新教育培训模式,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改革示范基地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模式产生,争取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全面、高效、可持续的均衡发展推进起到进一步的引领作用。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创人简介:
杨文普,河南省西峡县第一高中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成员,2011年感动中原十大教育人物,主创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创新成果进步奖,被评为“河南首届教育名片”。3年来到各地作报告200多场,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