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17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合作编著的《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下称《报告》)研讨会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国御温泉假日酒店举行,唐任伍院长、孙宇教授、章文光教授、王洛忠副教授、王宏新副教授、王华春副教授、陈翀博士、果佳博士、曾庆斌博士,特邀专家《改革》杂志社王佳宁执行总编辑、《中国经济导刊》杂志社熊文娟主任参加会议,博士研究生杨璐,硕士研究生尹宗平、张瑜、贾妙元、刘文波、张敏、肖彦博、刘立潇等同学列席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唐任伍院长致开场辞,他对《报告》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及其他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就《报告》引用国际视角、提出“民生陷阱”的意义做了相关阐述。他表示,之所以立足国际视角是因为2012年对世界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存在众多可能影响世界和中国民生发展的因素,具体包括:第一,玛雅预言中关于世界末日的传言引起了世界上部分国家人民的恐慌和警觉心理;第二,2012年是世界大选之年,美国、俄罗斯、法国和中国等2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将进入换届时期;第三,世界经济形势不稳,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作为过去几年内世界经济增长引擎,今年预期增长率也低于8%,尤其是欧债危机冲击欧元区经济,对经济大势影响甚深;第四,中东、西亚部分国家局势动荡,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持续紧张,并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唐任伍院长肯定了《报告》中提出“民生陷阱”是一种创新,希望参会人员发挥想象力,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建言,促使《报告》达到“不断超越、质量开路”的要求。
随后,果佳老师向参会者汇报了《报告》初稿的写作情况。她回顾了去年报告撰写方式的优缺点,总结了写作目标、要求和工作要点等,并重点介绍《报告》初稿的选题、结构、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详见附件1)。陈翀老师向会议汇报了指数报告部分的主要结论、指标选择、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等情况(详见附件2)。
会议在短暂的茶歇和合影环节后继续进行。首先,王佳宁老师对《报告》撰写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每年的报告要有继承性和成型的研究范式,研究视角不宜转变过大;二是对“民生”必须形成科学、独有的定义;三是指标体系构建应当在囊括“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民生工作标准、指标的基础上扩大选择范围,数据收集方面要注意时效性,争取全部使用上一年度数据;四是《报告》发布时,可以选择特定的报刊、电视台和网络媒体进行独家发行,这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并应采取工商注册等措施保护知识产权;五是应当体现国内民生理论研究和政策动向。接着,孙宇老师进一步指出,《报告》中“民生”的内涵和外延要更加明确,需要区分“民生”和“民生发展”的异同;尽快确立、固定研究范式,并注意章节的连续性。
王洛忠老师指出,《报告》第二章只涉及中国民生发展路线图略显不足,应当总结中国式民生发展经验,包括中国民生渐进式发展路径、中国民生标准提高适度、顶层设计中民生发展与其它方面较为协调一致等。他还认为,因《报告》余下的撰写时间有限,应多做文章逻辑、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工作,并对细节修改提出相关意见。章文光老师表示,赞同王佳宁老师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打造品牌等长远考虑,并建议进一步思考、完善《报告》写作模式和文章框架。王华春老师提出,参考文献的出处和来源要注意权威性、规范性,不能过多引用网络资料,还要考虑文中文言文和中国古代名人名言在外译时是否能够较好翻译。熊文娟老师和参会学生代表杨璐博士认为,《报告》中的对策建议应当更具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王宏新老师基于以上讨论和建议,提出几点意见:一是《报告》应主要面向决策高层,对策建议要具有独立性;二是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重点分析;三是指数报告体现民生报告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指标构建和数据分析需要继续探索和优化;四是数据分析后要做出地区总排名和分类别排名,才能形成更加科学、中性的研究结果;五是“民生”定义需要全体课题组成员形成共识,才能更好提高研究效率。
最后,唐任伍院长作会议总结。他指出,目前参照世界报告的撰写格式有利于打入国际市场和学术界,是值得肯定的,但《报告》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第一,确立“民生”定义,并印刷于《报告》封面;第二,指数报告中对于结果、原因和结论的解释要更加完善,数据来源要注意权威性、及时性;第三,要体现国内民生最新动向和措施,并提炼中国经验;第四,为提高研究可持续性,要挑选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独家发行《报告》,日常工作中用录影形式记录研究历程;第五,参考文献要有权威性;第六,文中采用专栏格式较为新颖,但部分专栏内容与文意不符,需要推敲和调整;第七,课题组成员各自对《报告》进行修改,争取会后一周内完成并汇总。
记录整理人:刘立潇
王宏新、果佳校订
(20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