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中国民生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5月6日-7日于中国北京湖湾西区酒店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管理学院王宏新副教授主持,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唐任伍教授作开幕致辞,系统介绍民生问题研究的背景环境,对现阶段研究工作进行肯定与指正的同时,对未来民生发展问题的研究架构和实务性工作提出几点切实意见和建议。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冠琼教授、公共管理系主任汪大海教授、公共管理系党委书记孙宇教授、院党委副书记章文光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王洛忠副教授等先后热烈发言,针对《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存在的问题和下阶段民生研究趋势、视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整个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一、总结与回顾前阶段民生发展研究工作
关于民生发展问题研究的意义,唐任伍院长认为民生是国民关注的主题,是“十二五”期间有待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中东西亚动乱背景下使得包括社会管理在内的民生问题不容忽视。“十二五”期间保障民生,提高收入水平,民生领域相关子系统、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也越来越重视。管理学院应以公共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关注民生发展问题。
对于前阶段民生发展问题研究成果《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唐任伍院长首先对全体成员表示感谢,并指出民生发展报告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建,指数篇创新成分大,属于全文亮点,但整体全书需要继续修改,杜绝出现硬伤性问题,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保证数据等来源的真实可靠和科学合理。
唐院长还指出民生报告应该作为管理学院常态性的报告,作为品牌性成果,要持之以恒。因为民生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如果坚持做下去,建立数据库,很有发展希望。唐院长还表示今后要更多的申请项目,经费支持。
紧接作为民生发展问题研究负责人的王宏新副教授对《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做了整体介绍和系统总结。关于时间问题,因为人大常委会的吴晓玲也在做民生报告存在竞争性,以及对总报告把握不是很准确,时间较为紧张,但由于课题组成员可持续性强,与自身专业结合,通过团队讨论的形式,有信心很好的完成工作;关于格式和体例问题,整个参考了国内外的各种年度报告样式,例如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OECD的研究报告等。借鉴了国内社科文献出版社社会蓝皮书体系,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关于报告的媒体推介问题,媒体发布必需动用立体媒体(纸媒、平面、电视媒体),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新浪、搜狐、凤凰网、电视台等,首先提供通稿给媒体,通过主流媒体保证权威,通过网络媒体放大,扩大覆盖面。
一、建言《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修改意见与营销推介方案
通过唐任伍院长和王宏新副教授对前期民生发展问题研究工作的回顾总结,接下来,针对研究成果《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修改意见,并在次基础上讨论了整本书的营销推介方案。
1.针对《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的修改意见
唐任伍院长提出:首先,要严格按照皮书出版基本模式操作,版式要大方美观,正文中最好不要出现作者姓名。然后,保障数据的真实可信和科学准确,把统计数据和推测数据最好标明清楚,指数部分的原始数据最好附于书后。最后,关于词汇的使用上如“目前”、“当前”、“基于此”的转折词不规范、不学术,应该要做到非常具体,要统一使用“中国”的说法。
汪大海教授认为全书指数部分属于亮点,填补空白,能在短时间内有好的社会影响,还树立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但是,指数如何测算出来的应当清楚的说明,现在的指标选取存在相互交叉,内在逻辑不清,权重赋值主观性大,部分指数指标不足的问题。这些都应在以后的研究中予以解决。
王洛忠副教授则从微观层面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逐一指出:总论篇,关键词选取,“保障”、“改善”、“中国”是否合适作为关键词,需要提取专属性强的关键词;总报告需要加强,以吸引读者,既涵盖分报告,又不雷同;指数测算篇P34 少天津,社会管理指数中社会组织数量没有在内,P76影印重影,P149所有制结构,P306 英文错误,P268 小标题“政府权力架构更趋合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韦燕春老师指出: 指数篇是报告的核心,排名明确,但如何得出这一排名还不很清晰,希望能有推算过程;指数的解读过于简单,各省份之间没有大的区分度,希望能多点解读内容,突出各自特点;全书可以更为活泼,以配图形式清晰直观说明问题;最后,本报告算是比较薄的,可以考虑加多一些内容。
针对指数部分的问题,王洛忠副教授和章文光副教授认为:指数排名比较符合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问题不大。王宏新副教授则指出指数部分刻意模糊了指标的测算部分,避免更大争议,只要保证指标和方法的科学性,就不怕争议和质疑。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姜欣博士则从指数部分具体操作过程对其他各位老师的疑问做出了回应:指标测算采用德尔菲法,相对争议较小,国际上比较通用;指数就是伪客观,数据用主成分分析和德尔菲法通过计算差距不大;测算很主观,不要太细化,要中观选题,可以形成测算体系。
2针对《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的营销方案推介
唐任伍院长认为:要在师大出版社大力支持,争取今年6月初(研究生答辩)发布,联系新闻媒体、专家学者,通过媒体放大作用,达成社会影响。动用一切宣传工具推介,以主流媒体+新媒体全面推广,争取第一年发布工作获得高的社会认可度。
孙宇教授提到:第一,策划好发布会,邀请重要嘉宾如校领导和政府官员参加,在地点的选择上也要注意影响力;第二,统一发布口径,防止造成负面影响,谨慎处理媒体关系;第三,做好应急预案,如出现社会争论后如何应对。
王洛忠副教授建议:第一,出版系统能否在出版界推广,邀请出版集团参加发布会;第二,邀请专家团队,以推荐、鉴定的方式宣传,评论性文章发核心期刊;第三,多种媒体综合使用,权威性+影响力,以课题组的名义在中央级媒体发布文章,定调;第四,专题与政府职能部门对应,形成课题组成员与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共同写作。
三、展望未来民生发展研究工作思路与模式
总结今年经验,结合自身研究特色,逐渐形成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各位专家学者针对未来民生发展研究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成一系列共识。
1.指数部分保持不变,作为传统特色,每年设立年度主题
唐任伍院长提到经过第一次写作,基本构思已经形成,以后民生发展研究的主题因应年度变化而变化,与现实情况相联系,与重大事件相结合,如IMF的年度报告模式。民生包涵内涵很广,子系统很广,每年都有年度主题可侧重某个方面,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方向确定。指数篇作为品牌性的成果保持不变,数据每年刷新,打两年的时间差。今年报告发布后立刻着手讨论明年(2012)主题。
2.民生发展研究做到:定位要准,理念要新,报告要精
杨冠琼教授针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热烈发言。关于研究的定位问题,是“真心话”、揭露问题,还是唱赞歌?报告的定位很重要,要突出特色,打游击,也要打得响;关于研究特色问题,要炒冷饭,引领风尚,多搞头脑风暴,要吸收别人的长处,提出新的理念和倡导性的话题,成为别人的学习范本;关于学术性提升问题,他指出要占尽先机在国外发表,附录国外测算方式方法,提升参考性和学术价值。
汪大海教授也认为:一个好的报告要有新的理念和方法在里面,视野也要开阔,多归纳总结热点问题,写作者自身定位要早、要快,才能做到研究的可持续性和高质量性。报告影响力建立在排名相对可信,观点新颖的基础上,报告要有冲击力和亮点。字数不很多,掺水不要太多。
3.民生发展内容和主题应更丰富,研究视野要更开阔
在民生发展研究的内容和对象选择方面,王洛忠副教授提出:第一,增加或者细化选题,添加热点问题,例如劳工保护、人口问题、信访机制、灾害管理和留守儿童等。第二,指数测算增加城市部分,有些统筹层次不在省级。第三,民生发展报告专题篇中增加典型案例。
王昌海讲师也指出:今后要更加丰富和充实民生发展的研究内容和主题,关注热点如食品安全,司法保障等,对这些重大民生热点事件进行回应。而对于报告吸引力不够强的问题,可以通过解释指数排名加强吸引力,也可以是把指数部分先发布,再之后解释指标。
在以后的民生发展研究中,不仅内容和主题要充实,研究视野也要进一步开阔。唐任伍院长谈到,我们可以围绕主题,就热点问题面向国内外专家约稿,引入多元化的视角,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也可以把文章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发表到国外的期刊杂志,增加影响能力。而杨冠琼教授和汪大海教授进一步指明民生问题研究形成北师大风格,进行国际比较,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打造国际化视野,勾勒中国民生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
4.要进一步提高民生发展问题研究的可持续性
联系到民生发展问题研究的可持续性,唐任伍院长认为,要把这次研究当成一个演进的过程,逐步提升,打造理念,长久的做下去,建设管理学院的学术品牌,各位参与人员要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进步和持续下去。杨冠琼教授则从研究要获取的东西出发,谈到要通过研究来带动项目和课题的申请,通过后续的这些科研得到更多的东西。王洛忠副教授和章文光副教授也谈到通过做民生发展研究,以后可以介入更多的民生问题探索,也可能和部分省市合作,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项目,提高整个研究的持续性。
5.进一步提升民生发展研究报告的规范性和可读性
针对以后民生发展研究成果的出版问题,出版社韦燕春老师指出:出版工作要做在前面,数据要最新的;初稿早些确定,原创性要强,要第一次发表;太过中规中矩,要特色突出,但要注意把握度的问题;量邀请政府部门和外援加入。除此之外,杨冠琼教授针对出版社选择和营销推介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以后能和人民大学或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样的合作,能更好的提升研究成果的阅读受众面。姜欣博士也在民生发展研究结构安排的角度谈到可以通过准备两套主题和框架,隔年轮换来提升研究报告的可持续性和可读性。
附:参会人员名录
v 管理学院
ü 唐任伍 杨冠琼 汪大海 孙宇 章文光 王洛忠 王昌海 王宏新 果佳
v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ü 韦燕春
v 经济资源研究院 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