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成果速递
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成果速递
《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3-10-08     访问次数:

2013民生会议纪要

第一次会议

  2013年1月20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合作编著的《2013中国民生发展报告》研讨会于温都水城举行,唐任伍院长、杨冠琼教授、孙宇教授、王宏新副教授、王华春副教授、程惠霞副教授、张玉书老师、果佳博士、连宏萍博士,特邀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教授、《人民论坛》杂志社陈阳波副主编参加会议,博士研究生佟健,硕士研究生张敏、肖彦博、刘立潇等同学列席了会议。

唐任伍老师: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已经发布了两期了,2011年主题主要是结合“十二五挑战”

  2012年主题是跨越世界的三大民生陷阱,指出世界存在三大民生陷阱。

  今年6月份发布2013年民生报告会更隆重,因为国家已经报批了2013年国际研讨会,由英国切斯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香港大学、北师大联合举办。第一届由北师大举办,第二届将由首尔大学举办。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刘国材等国际知名学者已经确定参加此次会议。国际刊物《公共事务》《亚太行政评论》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注,因此选好主题很重要。

  2013年民生发展报告将于3月份启动工作,因此集中大家的意见,探讨2013年民生报告的主题。

  我的想法是仿照世界银行、联合国的模式,选准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测度31个省市地区的民生发展状况。

我个人的观点是:主题要有吸引力,像2012年民生就选取了跨越变革世界的民生陷阱,总结了三大民生陷阱。第一个是欧洲的高福利陷阱,欧洲的高福利陷阱实质是借民生之名,政治上剥夺选民投票权利;第二个就是民生缺陷,引发了中东西亚、突尼斯的国家动乱;第三个就是两极分化陷阱,老百姓失业与高收入、高工资并存。

  前两期的民生已经得到民生周刊、人民论坛、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大力支持,反响很好。在北师大十二大党代会上,学校将民生发展报告指数作为北师大品牌。因此我们要陆续出,要引起社会关注。

  2013年民生报告是十八大之后的第一个报告,结合十八大,以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选取一个主题。选什么样的主题,选这个主题的关键是要能够引起大家的兴奋点,能够吸引眼球,学校也会支持我们。

杨冠琼老师

  我首先谈几个思路问题,从什么角度思考这个主题。

  一个是十八大报告和两会报告对政府工作会提出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2013年的关键是要解决城镇化问题和民生发展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城镇化是一种新方式,民生重新定性,用什么模式测度,还包括一个设定的问题。把它提炼出类似“民生陷阱”这样总结性的东西,会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城镇化进程中,关于阶段、目标制定、方式、途径等问题概括出来,将来都可以和十八大、和两会切合起来,如果能提炼总结性的东西,打造成精装瓶,就会很抢眼球。城镇化肯定是民生发展中一个新问题、新时代。

  第二个角度是比较角度。发达国家和我国进行比较,有一个问题是发达国家在我国这个阶段是什么样子的。中国民生发展各指标设定什么标准最合适。现在普遍参照的一个标准是西方国家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参照西方国家的是否合适,是否可行性。确定一种什么方式,提炼某种准则。等今年两会之后,为了贯彻报告,就要有实施意见,我们这个时候提出我们的观点,在比较中,根据各省的情况,提出准则,具有现实意义。

唐任伍老师

  选题要具有吸引性,要选取民生领域关注的热点。我们也可以对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

孙宇老师

  我觉得一下子定某个主题不合适。去年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提炼出“民生陷阱”这个主题的,因此我觉得今天能否碰撞出一个领域,然后写着写着就能够总结出我们的主题了。

  跟以往不一样,今年的民生要向国际社会开放,因此要注意一个问题,即“三个关注”。

  第一个就是领导关注,也就是政治家要关注;第二个是同行关注,第三个是国际关注。这三个关注一定要把握住。

  中国目前普遍都比较关注城镇化问题,今年十八大有很多新提法,如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还有美丽中国的提出,对于这个概念如何解读,现在绿色环保问题,国际也很关注,但这个美丽应该不止包含绿色低碳的概念,因此也可以结合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已有研究。

王华春老师

  我主要说两个事情,第一个就是前段时间接受采访,主题就是,城镇化中的公共服务与公共效率。主题围绕公共服务展开,住房、公共服务一直是关注的问题,这个可能和我们民生的主题比较切合

  第二个就是大公报记者扈亮电话采访我时提到,城市化是关注的焦点,城镇化的方式、户口、户籍制度、东西人口流动、经济保6%还是8%,实现发展目标,哪些事情可以做等类似问题。

  生育政策、人口萎缩、负增长趋势等,这是否与城镇化有关系。

  城镇化比较好破题,“美丽中国”很好,但不好破题。

陈阳波主编

  我思绪还不成体系,就想到哪说到哪吧。

  城镇化,现在几乎每家媒体都在做。李克强也在几次讲话中多次提到这个问题。

  首先,结合媒体的传播规律,来谈一下吧。媒体传播具有几何增加特点。通过媒体可以把影响力迅速做大,获得更大的品牌效应。在传播上,借鉴去年的经验,去年民生陷阱就有很大的警示性价值。这是要做大品牌要坚持的原则,要结合传播规律,会更有效果。

  第二点,要兼顾中央关注和老百姓关心思考我们的主题。十八大、两会以后,半年以后,中央可能不知道在研究什么了,而研究者对于传播这块不太关注,所以不能引起什么效果。

  第三,主题要做热点,有前瞻性。

  有几点可以给大家提供下现在的我们关注的是什么,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城镇化是一个思路,现在对于当前普通民众对于民生的心态,真正深刻研究、有数据支撑的民生心态问题很少。民心,民生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什么关系,民生心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撑点在哪里?现在中央决策层的思路还是一个GDP思维,发展与改善民生,但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民生发展程度,如何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民生与政治体制改革找到一个结合点,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现在很多地方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凭感觉,没有找到这个结合点,因此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美丽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虽多,但是要做出耳目一新的结果,成本也一定很高。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城镇化是中央关注的重点,但最核心的还是政治体制改革。最近反腐就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释放。

  找到了一个结合点,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杨冠琼老师

  政治体制改革谈了好多年,很难出新。找到一个结合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两年美国搞的政变,比如“颜色革命”,我们能不能找到资料,说明当前民生状况与社会动荡是什么关系,或者收集数据,具体事件,分析社会心态、经济情况的关系。

  我们搞创新,搞神马,我的想法是,若想创新,即使是国内资料也要是第一手资料,是原创的东西,才能引起关注,其实这是社会科学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都用以往别人研究的数据,价值不是很大,如果我能够找到第一手资料,就会引起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因此,做实际的社会调查很有价值,可以做实地调查,特别是问卷调查,然后用数据来加以分析。对城镇化进程中,美中两国心态是怎样的作比较,民众心态和实际水平的关系,中国的心理膨胀到什么程度等。

王雍君老师

  前两期反响很大。这次也应该更大,但也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选题不仅要新,不能太琐碎,还要有包容性,避免跟风但不能不跟风,不能跟得太紧。

  比如。美丽中国跟生态挂钩,民生跟什么挂钩等问题。

  在中国要引起反响,一定要是问题导向的,要有紧迫性,重大性,警示性。

  我想了一个题目《民生发展中的基层创新、挑战与应对》。为什么选择基层创新呢,我提供给大家一个数据,中国发展民生由70%基层政府提供,70%基层政府提供70%的公共服务,县以上政府提供不到20%,这说明基层政府没能力、意愿完成期待的民生发展。因此,不管中央提出什么口号,基层不改,一切就都完了。

  基层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个是组织创新:垂直管理方式导致基层政府空心化,基层政府成为了摆设,农村基层水利、电力没人管,提供基础设施、民生服务需要作为一个整体,但却分成了碎片化,失去了统筹规划能力。我们做基层的调研,发现很多基层干部不管事,上面有政策就执行,而民生,应该贴近民众,因此基层是关键。

  第二个是管理创新:从投入导向到绩效导向。现在不是钱给够就可以了,现在结构是多少投入都是浪费,比如三农政策。资金分散到最高层,高度集散化,都被“三公”消费掉了。我们说的绩效导向,包括产出导向和成果导向,中国要面对的是如何从绩效导向到产出导向再到成果导向的管理。

  还有一个就是民生应不应该确立为民生权利,如果确定为民生权利,那么就应该有救济机制,公民能否诉诸法律确保自己的权利。英国早在很久以前《公民宪章》就对此有所规定了。

  第三点是供应机制创新:像现在广东、江浙一带,给钱的方式已经有所转变,比如养老服务,政府,第三部门会提供各自的方案进行金融,这种不定向的选择方式,让他们可以自由竞标。我国目前,对钱的供应是垄断式的供应,中国不是缺钱的问题,而是管理无能,中国不缺钱,而缺少花好钱的能力,只有具体的问题解决好,才能搞好民生,竞争能够给政府压力。中国的个体很聪明,但中国人的制度能力太差。

  最后一个就是预算创新:我国实际是没有预算的,我们的专项拨款已经让公共服务的选择权基本失去。比如一个帮助农民改造厕所的问题,纯粹的地方性事务,非要一级一级审批到中央,等到审批下来时间太长了,这样的财政很无效。另一方面,预算创新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预算资本的投入,到底是民本还是资本,民生发展和资本预算争夺资源,这个需要考虑。现在基层政府融资难,基层没钱花,基本没有预算,现在主要是靠卖地,但是我们不能永远靠卖地。

  还有一个政治体制改革含义。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从预算开始,美国就是从预算改革开始的,我国也应以此开始。在中国,各种道路都行不通。如果把民生锁定在政治方面,过于敏感,民生预算改革,确保民众参与预算,公民应该保留一部分支配自己钱的权利,要变为参与式的预算,人民自己对自己的钱进行预算提案,如果不从预算开始,无异于隔空放炮。

唐老师

王教授结合自己的专业讲得很好,也具有批评性,基层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年可以写,明年也可以写,后年也可以写。

杨冠琼老师

还有一个问题。

  先举一个例子。大连政府为了确保垃圾收集更好,设立了垃圾收集站点,弄了个不锈钢的垃圾罐收集垃圾,垃圾罐很漂亮,结果老百姓就搬回家腌咸菜了。

  这什么意思呢?民生发展中,“民”的素质怎么提高,这跟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很大关系。

  把公物视为自利的孩子,受到这种文化熏陶的孩子,你说长大后能不贪吗?现在连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要腐败,可见文化在民生中的作用很关键,因为这关系到制度设计出来能否实施。中西方文化不同,中国还是小农文化治理思想,这在现代文明下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民生报告》中有所体现,体现社会资本的问题,因为十八大、两会中有专门关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容,没有心态上的进步是没有用的。

  如果没有整体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没有好的制度,那么民生发展就如水中花,镜中月。

王雍君老师

  中国不缺制度建设的能力,但是现在的制度建设都有利于最强势的人,而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改善,因此整个国民素质不会高。

张玉书老师

  听大家刚才各抒己见,我感触很多。

  2013年民生应该是反映民生发展状况,集中几个点做个实际调查,找出发展途径,和西方做个比较。

  陈主编的民生心态就很现实。我上网看到一些网友留言,很有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为什么民众会有这种心态,领导应该反思。现在民生心态很多都是负面的心态。比如,汶川地震中,士兵要求市民一块帮忙搬运灾粮,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基层政府到了目无组织的状态,组织原则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再一个就是管理的缺失,抓了那么多贪官,但如果不规范制度,贪官是抓不完的。

还有就是诚信缺失的问题,人人痛恨腐败,但人人又在腐败。权力大于一切,大于法制。

从这一角度看,中国民生发展状况很不好。

应该进行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

孙宇老师

  我补充一下。从大家刚才的发言,我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民心、民风(社会风气)、民意(人民意愿)、民权,看这些如何在报告中体现。

程慧霞老师

  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我这么多年讲公共管理,也考虑了很多问题。从90年代中后期我们就提出了这套东西,但总有新瓶装旧酒的感觉。从供给的角度,到后来从基层出发。现在的高级知识分子很悲观,一部分不作为,有一部分作为,还有一部分移民。现在很多官员当裸官,这种现象现在被禁止了,这反映了人人贪腐,人人感觉不公,那是因为人人都没有好处,各类人都是,所以要从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去讨论。

王雍君老师

  过去务虚的多,以后务实的应该更多,可操作的应该更多,应该相互呼应一下,因为以前已经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后面打好了基础。

果佳老师

  听了大家的想法,我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我同意孙宇老师的三个关注,我从国际、同行了解到他们的关注点,这与咱们今天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比如,对城镇化的关注,社会资本、环境问题,还有港大对公共服务提供效率、提供主体,社会组织、公民参与程度比较关心。

关于民生测量,一个是硬测量,就是民生指数的测量,还有一个是软测量,就是对民生心态的考察,这是一个主观感受。

国际期刊对两个方面比较关注,一个是他们回顾前一任领导的决策,他们对“美丽中国”“五位一体”很感兴趣,官方怎么看,学着怎么解读这些。

  港大对我们三四月份的实地调研也很感兴趣。

  我个人还是很希望能把环境问题加进去。

唐老师

  我们三四月份会带老师、学生进行民生心态的调查,选取几个样本,到实地进行调研,并且与网易、新浪等媒体进行合作,开展网络调研。

王雍君教授

  刚才果老师提到了国际关注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考虑是否应该提高国际关注的比重,扩大国际影响。

连宏萍老师

  听了一下大家的汇报,大家主要关注有两点,一个就是城镇化问题;一个是“美丽中国”问题。我比较赞同王华春老师的观点,美丽中国很好,但如何与民生结合,还没有找到一个突破口。

关于城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个是基层政府如何运作问题,一个是民生资本培育问题。

像杨老师讲到的,国际上,跟发达国家在民生资本应对、资本培育进行一个比较。

基层政府,王教授讲到的基层政府投入问题,政府对民生的保障,也很重要。

陈主编的民生心态这一概念也很新颖。

关于在2013民生报告提到的社会调查,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实地调研,另一个是通过网络媒体调研。

王宏新老师

  我们通过2011和2012两年的报告的摸索,形成了我们报告的整体风格和体例,在这期间,我们能够成为核心观点的提出者,我们的表达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和媒体的合作也越来越好。去年的报告比北大2012年的民生发展报告,更具有正能量,更多人愿意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关于我们2013年报告的目标,我们半年来也有很多铺垫,包括把《民生报告》和国际会议结合出彩,与首尔大学深度合作等,这些应是制度化、可持续的,现在有了制度化的基础,还需要各位今后的支持,应该会有些更好的机遇。

  我总结一下,孙宇老师提出的三个关注,我把它补充为四个:第一个是领导关注。我们要继承和超越,不能跟风,要引领,要有可操作性。第二个是同行关注。在理论上要有原创,有创新。第三个是媒体关注。有一点要注意,现在我们的党、政作风都在转变,如果我们做的不好,媒体会给我们负面的评价,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比如原始数据的问题,因此沟通交流很重要,要与媒体、与受众沟通,同时还要做到制造新闻的主题。第四个是国际关注。我们这次要落实在国际会议上,因此在语境上要让人能看懂。

  我提炼下之前发言的关键词:时效性、理论性、前瞻性、紧迫性、警示性。有些东西需要反复谈,有些东西只要一带而过,我们需要找到2013年谈哪个最好。我更倾向于城镇化问题,因为这是李克强用来定调的东西。

  我们可以提出新城镇化。我们在过去享受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如果不考虑各方统筹,只考虑投入,不考虑产出,那么基尼系数还会扩大。因此我们今天可以先确定领域,再确定选题。我感觉,虽然大家都在谈城镇化,如果我们不谈,那么我们可能今年会在学术界缺席。

  现在跨界的研究很多,而民生问题也有很多领域的学者在研究,有经济学、有社会学、有管理学等等。过去我们做的不错,因此我们还是要坚持民生的跨学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