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主办,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协办的“中国民生发展研讨会暨《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周铁农副委员长为会议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国务院参事,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来自中国人权发展基金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企业行业20多家专家学者和国内外30多家媒体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联合发布了国内首份民生发展报告--《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报告》系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民生进展状况。《报告》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遭受了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复杂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约束性目标与任务,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社会建设等民生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民生发展“十二五”面临的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虽然强调转变方式,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继续强化,节能减排压力增加;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扩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人民群众反应最强烈的社会问题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房价涨幅过高,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报告》指出,将经济发展成果不断转变为人民福祉,是“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综合运用各种资源,构建和谐就业环境;落实教育远景蓝图,实现公平与均衡教育发展目标;保障与调控“两手抓”,构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体系;以“渐进”方式构建广覆盖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强化技术创新,变革环境生态治理,等等。
《报告》还通过编制“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对全国内地30个省(区、市)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对全国内地30个省份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有三大特征:
一是省级民生发展区域集中度较高,大致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由强渐弱的阶梯形分布趋势。民生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除辽宁(第8位)位于东北地区外,其余9个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排名第11至20位的省份中,囊括了东北地区的全部三个省,中部地区占据了4个位次,西部地区有三个省份,分别是内蒙古(第12位)、陕西(第13位)以及重庆(第16位);排名末10位的省份则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共计7个。
二是在排名呈阶梯形总体趋势下,部分省份呈现出与其所在区域总体位次趋势不一致的情形。有的省份民生发展水平明显强于区域平均水平,如西部的内蒙古、陕西进入前15的位次,分别排名第12和第13位。有的省份则大大落后于同区域的其他省份,如位于海南排名第25位,与东部其他省份的民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排名表现出较强的区域经济实力相关性,这表明“保民生”和“促发展”两者间并不矛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必要和可行的。
周铁农副委员长在贺信中指出,民生乃立国之本,国之大计,希望“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密切关注中国的民生建设,继续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报告》的发布,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发言中指出,解决民生问题事关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建立课题组今后增加实际案例剖析等建议。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林伯承在发言中从人权与民生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建设一个“民生学”学科,进行系统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牛凤瑞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民生问题非常容易引起道德层面的反应,其实更应注重在实践中科学、公平和公正地保障与改善民生,并将民生发展与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政策管理方式转变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杨冠琼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民生问题“嵌入”于无数社会问题之中,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外民生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根本上找出民生问题治理之道。
据了解,该《报告》课题组编制“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其意义主要在于评估省域民生发展状态与进度水平,并在政策层面上起到省域民生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以满足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需求,一方面,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据《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兼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介绍,《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是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国家985工程”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今后将每年发布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