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唐任伍:明确总目标为全面深化改革筑基立台
发布时间:2022-01-08     访问次数: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高度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决议》用“十个明确”进行了高度概括,其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演进历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有系统地完成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邓小平提出全面改革的设想,“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必须坚持全面改革”确立为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就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改革旗帜,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与动力。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进一步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体制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重申“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根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因此,“在前进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基于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致力于精心谋划和积极推进全面改革开放大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和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基本举措,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自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式形成和确立。“全面深化改革”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式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中央迅速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建立起党领导下的改革推进机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决定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改革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委员会)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谋划整体部署、审议重大改革方案、分析改革形势、推动改革落实,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截至2021年11月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已经累计召开61次会议,出台实施了一大批重大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按计划进度扎实推进,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宏阔深邃的历史视野、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坚定自信的使命担当。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迈出新的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的客观需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方向,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在确立的总目标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

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各个领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延续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自信。

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建立起一套坚实可靠、管理严格、执行力强的制度,形成了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和稳定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关键保障。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多维路径

 

毛泽东早在1934年就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科学的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桥梁和钥匙,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使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方向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对各方面、各领域的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精髓,使得“全面深化改革”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蹄疾步稳,持续推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和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缘起,解决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主观愿望,不会隔空搔痒、凭空产生,而是从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全面深化改革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以问题为导向谋划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发现问题是问题导向的前提。中国在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但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要方面,“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对于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回避、不退让,更不能敷衍了事,要“对症下药”,让老百姓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真正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坚持上下联动。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改革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体制机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涉及各方面利益,牵一发而动全局,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这就既要用好顶层设计这一重要的改革方法,从宏观层面进行谋篇布局,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有效避免因改革方法错误而导致不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又不能忽视基层探索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因为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如果不及时把行之有效、适宜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做法上升到制度层面,就可能造成改革脱离群众、脱离实践,无法实现改革目标。顶层设计是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所归纳、总结、提炼后形成的总体规划;基层探索要为总体规划提供实践根据和具体经验,防止顶层设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只有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统一,形成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才能激发基层改革的创造性,提高公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坚持协调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全面”,重在“协同”,强调“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改革组成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关联度和依存度很高的有机整体,改革越深入,就越需要发挥各要素既有的优势和潜力,又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动性和协调性,共同构成具有复合联动关系的系统工程,增强整体谋划,全方位推进各要素协同配合。只有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框架内,遵照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和内在规律,加强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实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才能达到“全面”和“深化”。

坚持法治思维。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势必触及各种利益冲突。只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将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有利于深化改革的良法体系,培养一大批知法懂法的人才队伍,培育爱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将法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做到各项改革于法有据,这样才能平稳有序化解各种利益冲突,实现“奉法者强则国强”的理想境界。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方向、总目标,确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无论是哪个领域、哪个行业的改革,都不偏离这一总目标;确保在旗帜、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走歪路邪路;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在根本性问题上不出现颠覆性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